報告期內核心競爭力分析 報告期內,公司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結構,促進各項改革和發展措施落地,不斷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公司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源優勢 公司是我國目前規模大、現代化水平高的種植業上市公司和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擁有16家農業分公司,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為主。公司所屬區域內土地資源豐富,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三江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生態環境良好,具有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據此區位優勢所生產的農產品具有較好的優質性和均質性,在生產成本和品質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2019年,公司實現糧豆總產100.6億斤,綠色作物種植面積達536.39萬畝,有機作物面積達78.44萬畝。 (二)科技優勢 經過多年生產經營實踐,公司現已掌握了完善的作物栽培技術、良種繁育技術、施肥施藥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農機應用技術及農業經營管理技術,擁有農機農藝各項技術相配套、良種良法相結合的農業先進生產技術模式;同時,儲備了節本增效的一系列栽培新技術,形成了一整套抵御旱澇病蟲害的有效措施,為高效開展農業生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裝備優勢 得益于國家多年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公司所在區域內,農機裝備水平得到逐年提升,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率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目前,區域內大規模配備了大型、現代、智能化的動力機車及配套高性能聯合整地機械、精密播種機械和聯合收獲機械,實現了旱田整地、播種和收獲全程機械化;配備了高樁重型滅茬機械、自平衡雙軸攪漿整地機械,機光平地機械、苗床機械化整地和播種機械、高性能插秧機械等,有效提高了水田的作業效率。同時,配備了小型全鏈軌及防陷半鏈軌等抗災性較強的機具,大幅提升了農業整體的作業水平及抗災能力;針對農業“減化肥減農藥”行動,公司重點引導種植戶應用了水稻測深施肥機械,有效實現了精量施肥和精準施肥。截至2019年末,區域內實現農業機械總量達32.86萬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60.93萬千瓦。 (四)組織優勢 公司具有高度的組織化管理傳統,采取以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為主導,家庭農場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積極性,也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公司的經營風險,組織化傳統和組織化能力都明顯高于全國其他農業主產區,具體體現在作物品種、功能區劃、栽培技術等方面。下屬的各農業分公司按照公司授權,每年初與家庭農場簽訂《農業生產承包協議》,明確約定家庭農場要按公司統一制定的年度生產技術措施進行種植,并接受檢查指導。各農業分公司派出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對家庭農場的種植進行全程監管和技術指導,保證公司一千多萬畝耕地均按照模式化栽培、標準化作業實施生產。 (五)基礎設施優勢 公司所屬的16家農業分公司擁有各自的全過程智能控制的浸種催芽和育秧等生產服務設施;用于烘干、晾曬、倉儲的糧食管護設施;溝渠配套網絡化、達到旱能灌、澇能排的農田水利設施;集中統一管理的農機停放場地和庫房等農機管護設施;農用飛機作業用的起降場地等基礎設施。為公司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司已構建了完善的農業物聯網管理系統運行體系,通過平臺搭建、網絡構建、數據實時監測采集與傳輸、智能分析等功能,使得農業生產全過程可控,實現了管理的精細化和智能化,提升了農業標準化水平,全面提高了公司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將進一步有助于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建設。 (六)人才優勢 公司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和“以發展吸引人;以業績激勵人;以事業凝聚人;以人文關愛人”的人才理念,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懂業務、善經營、會管理的優秀企業管理人員隊伍。現擁有眾多專業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態度嚴謹認真、精通管理、熟悉市場、服務發展、扎根一線的各類人才,為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公司根據發展需要,拓展人才引進渠道,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提高人才引進質量,完善人才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競爭性配置人才功能,實現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人崗匹配、素質優良、忠于事業、符合公司發展戰略需要的人才隊伍。 (七)管控優勢 公司遵照國家法律法規和上市規則的要求,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治理層面三會一層機構充分發揮職能,形成了科學規范、協調運轉的治理體系。公司全面實施內控規范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內控制度體系,并通過日常檢查、培訓、以及違規問責的措施,不斷提升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同時,公司積極采取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功能,不斷提升公司整體管控水平。